資料出處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
作  者:Kingnet專題特區


產後生理

  中醫認為產後的基本生理變化為「虛」與「瘀」:「虛」者,生產時的創傷及出血,以及臨產用力耗傷氣血,使得產婦元氣受損、抗病能力減弱,易外受於六淫之邪、內傷於七情飲食而致病;「瘀」者,出血過多、沖任損傷,惡露下行,離經之血多有瘀阻,遂成血瘀之證。此二者是產後諸病的主要發生原因。

調理原則

  產後百脈空虛身體衰弱,需要大補氣血以恢復體力(產後血虛氣亦虛),如朱丹溪說:"產後無得令虛,當大補氣血為先;即有雜證,以末治之"、趙獻可說:"凡新產婦人,氣血大損,諸事必須保重,切不可恃健勞碌,致內傷外感六淫七情諸症,為患莫測。故產後症,先以大補氣血為
主,雖有他症以末治之;或欲去邪,必兼補劑為當,不宜專用峻厲再損血氣也"。然新產雖虛每易挾瘀,故仍必先逐瘀,瘀去方能大補;如瘀未去而妄行峻補,則易生壅滯,不可不慎。 綜上所述,產後調理的原則為袪瘀生新、大補氣血與雜症兼治。
  
誠如上述,產婦需要大補氣血以恢復體力,然新產雖虛每挾瘀,故當於補養藥中佐加袪瘀藥,待瘀血盡袪後方得大補。這補養藥中佐加袪瘀藥的治法,就是所謂的“袪瘀生新”,目的在於袪瘀血生新血,臨床必用處方是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煨薑、炙甘草)。一般而言,生化湯服食五至七貼後瘀血大致袪盡,惡露減少以後即可停用,改服較補血、補氣及調節內分泌的藥物,如補血湯(當歸、川芎、黃耆、黨蔘、甘杞、紅棗),快滿月時改服十全大補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黨蔘、白朮、茯苓、炙草、黃耆)。這就是所謂的“大補氣血”;期間若有其他症狀,如頭痛、腹痛、腰痛等,則以補血湯或十全大補湯依症加減藥味治療保養之,這就是所謂的“雜症兼治”。

坐好月子
  產婦分娩以後,除乳房外,全身各器官組織(尤其是生殖器官)需要六至八個星期才能恢復到妊娠前的狀態,這一段時間叫做"產褥期"。產婦從分娩到滿月為止,傳統習俗將此一為期三十天的產褥期,稱之為"月內"。在月內期間(坐月子),產婦必須充分休息、避免感染和補充營養,好讓身體恢復正常。



起居─


  1. 不碰冷水,禁吹冷風,洗頭洗澡後立即吹乾擦乾,慎防外感。

  2. 睡眠充分,好好休息少勞動,不宜哭泣及久視,禁久坐、彎腰、爬梯、蹲屈、盤坐及跳躍運動。

  3. 定時排便,注意陰部及肛門的清潔。

  4. 不可減肥,產後一個半月才可開始控制飲食及運動。

飲食─

  1. 三餐以營養均衡、容易消化為原則,勿食生冷、堅硬、辛辣,少食肥膩鹹燥煎炒及刺激性之物。

  2. 適合的食物,有菠菜、高麗菜、空心菜、紅莧菜、綠椰菜、紅羅蔔、蘋果、木瓜、草莓、葡萄、龍眼、荔枝、櫻桃、柳橙、牛奶、雞蛋、雞肉、魚肉、豬肉等。

  3. 食物一定要煮熟,趁溫熱時食用,且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,一餐勿過量。

  4. 產後一周內,如傷口有紅腫疼痛時,禁食人蔘、麻油及酒。

產病診治

  現在婦女都在西醫院生產,以往血暈、血崩等急症,即可直接治療;因而中醫治療的產後疾病大多以慢性者為主;臨床常見的產後疾病,有惡露不絕、頭痛頭暈、腹痛、腰痛、身痛、便秘、缺乳、憂鬱等。玆將各個疾病的病因、症狀、辨證與治療略述於下:




  產後持續二十天以上流血不絕、惡露淋漓者,稱之為"產後惡露不絕"。其病因為衝任為病、氣血運行失常所致,主要分氣虛、血熱、血瘀等類型。病因屬氣虛者,惡露量多色淡質稀無臭,兼見少氣懶言、頭暈目眩等症,治法以補氣攝血為主,採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;屬血熱者,惡露量多色紅質稠味臭,兼見臉色潮紅、口乾舌燥等症,治法以養陰清熱止血為主, 採桃仁四物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熟地、川芎、白芍)加減治療;屬血瘀者,惡露量少色紫暗有瘀塊,小腹疼痛拒按,治法以活血化瘀為主, 採生化湯加減治療。




  產後失血過多或坐月子時感冒風寒,均可導致頭痛頭暈。失血過多引起者,以補血湯或八珍湯加蔓荊子治療;感冒風寒引起者,以荊防四物湯(荊芥、防風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、蘇葉)加味治療。




  產後腹痛,是由於產婦子宮壁張力差,子宮內留有血塊或部分胎盤胎膜等,導致子宮發生陣發性強烈收縮所致,即中醫所謂的"兒枕痛"。病因屬血虛者,用腸寧湯(當歸、熟地、麥冬、阿膠、黨蔘、山藥、甘草、續斷、肉桂)或當歸生姜羊肉湯治療;屬血瘀者,用生化湯加制香附、炒山楂、延胡索、益母草等治療。




  大凡產婦生產時用力過度,或產褥期間貪涼飲冷、哺嬰姿勢不當、兼做許多家事等等,都容易引起腰部(甚至全身筋骨關節)痠楚疼痛。中醫認為腰部是腎的居所(腰者腎之府)、腎是子宮血管動脈靜脈所連繫的地方(胞脈系於腎),如產婦腎氣本來就虧虛或因操勞縱慾而損傷,加上生產時用力過度致局部拉傷及出血過多致胞脈空虛(胞脈虛則腎氣亦虛),就會引起腰部痠痛;此外,若產時或產後起居飲食不慎(如吃冰品吹冷氣),風寒濕邪乘虛襲於經絡,造成血液循環不良而瘀阻於腰部,亦會引起痠痛。

綜上所述,產後腰痛的致病原因有腎虛、血虛、血瘀及寒濕等四種:


  1. 腎虛腰痛─分腎陽虛和腎陰虛兩證,屬腎陽虛者,腰脊冷痛、精神疲憊、脈來沉細,用青娥丸(杜仲、補骨脂、核桃仁、大蒜)加味治療;屬腎陰虛者,腰痠空痛,頭暈目澀耳鳴、脈來細數,用六味地黃丸加味治療。

  2. 血虛腰痛─腰痛痠軟、脈來虛弱,用「歸耆湯」或「黃耆桂枝五物湯」加味治療。

  3. 血瘀腰痛─腰痛厲害拒按,舌質紫黯或瘀斑,脈澀,用「身痛逐瘀湯」或「桃仁散」加減治療。

  4. 風寒濕邪腰痛─腰部冷痛重著,陰雨天冷時加重,脈來沉遲或沉緩,用「腎著湯」或「獨活寄生湯」加減治療。



  大凡產婦生產時用力過度,或產褥期間貪涼飲冷受寒、哺嬰姿勢不當、兼做許多家事等,都容易引起肩背、腰腿或四肢關節出現痠楚、疼痛、麻木、重著等現象;這就是中醫所稱「產後身痛」或稱「產後遍身痛」、「產後關節痛」的病症。產後關節痛的發生原因,多系產後氣血虧虛運行無力,以致血瘀流注於經絡、肌腠之間;或因產後起居不慎(如吃冰品吹冷氣),風寒濕邪乘機侵入所致,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痠楚、疼痛、麻木、重著等現象。另外,腰部是腎的居所(內經:腰者腎之府),如產婦腎氣本來就虧虛或因操勞過度而損傷,就容易引起腰部痠痛無力,甚至足跟疼痛。

產後關節痛的致病原因,有血虛、血瘀、外感(風寒濕邪)及腎虛等四種:


  1. 血虛關節痛─遍身關節疼痛之外,尚有頭暈心悸、神疲乏力、皮膚無澤等症;治法宜補氣養血、溫經通絡,用「黃耆桂枝五物湯」或「乾薑四物湯」加味治療。

  2. 血瘀關節痛─遍身關節疼痛外,尚有小腹疼痛拒按、惡露量少或不下、面唇紫黯等症;治法宜活血化瘀、通經止痛,用「身痛逐瘀湯」或「消瘀蠲痛飲」加味治療。

  3. 外感關節痛─遍身關節疼痛,屈伸不利,或痛無定處,或痛有定處,疼痛劇烈宛如針刺;或肢體關節腫脹麻木重著,步履艱難,得熱則舒,遇陰雨天冷時加重;治法宜養血袪風、散寒除濕,用「趁痛散」或「獨活寄生湯」加味治療。

  4. 腎虛關節痛─以腰部痠痛無力為主,甚者足跟疼痛。治法宜補腎通絡、溫經止痛。臨床分腎陽虛和腎陰虛兩證,屬腎陽虛者,見腰脊冷痛、精神疲憊等症,用「青娥丸」加味治療;屬腎陰虛者,見腰痠空痛、頭腦暈沉、目澀耳鳴等症,用「六味地黃丸」加味治療。



  產後便秘,是因產時失血過多,津血耗虧,不能正常濡潤腸道而致。可用「生化湯」飯前服用。若排便困難,屬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肉蓯蓉、柏子仁、火麻仁治療;屬氣虛者,用聖愈湯加杏仁、郁李仁治療。




  產婦在哺乳期間乳汁分泌甚少或全無,稱為"產婦缺乳"或"乳汁不足"。乳汁是由血所化,賴氣以運行;因此,乳汁或多或少,均與氣血的關係密切。然而氣血的產生,有賴脾胃水榖精微的生化,若化源不足或肝氣犯胃,均可導致缺乳。


  缺乳病因屬血弱氣虛者,乳房柔軟無脹痛感、面色無華、心悸氣短,治法補血益氣為主,採「黃耆八珍湯」加赤小豆、王不留行等通乳藥治療;屬肝鬱氣滯者,乳房脹硬而痛、胸脅脹滿、食慾減退,治法以疏肝解鬱為主,採「疏肝通乳湯」治療。




  產後鬱悶常發生在產後最初的十天,有將近五成至八成的婦女在產後的歡喜後隨即陷入低落的情緒中,出現想哭掉淚、憂慮怨怒、渾身無力、沒有胃口、睡臥不安及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。這是因為產後,產婦的情緒從緊繃的狀況下突然鬆洩下來,造成了心理的失落感;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產後女性荷爾蒙(CRH)的濃度突然減少,而引起情緒上的改變。一般說來,只要產婦放鬆心情、節制勞動以及家人的關懷與支持,產後鬱悶的症狀大約可在產後一個月內自動減輕或消失;但仍有一成至一成五的產婦,會從產後鬱悶進一步轉變成產後憂鬱症。產後憂鬱症的特徵,有抑鬱沮喪、悲傷哭泣、緊張焦慮、恐慌害怕、暴躁易怒、缺乏食慾、疲倦無力、失眠健忘、注意力無法集中、對性生活喪失興趣等。


  中醫認為肝氣不舒是產後憂鬱症的致病原因─肝氣喜暢達而怕壓抑,人若受到精神刺激後,心情鬱悶就會引起肝氣不舒(肝氣鬱結),而出現情緒不寧、抑鬱寡歡等憂鬱的症狀。治療產後憂鬱症,西醫採抗憂鬱劑,中醫用疏肝理氣解鬱方。常用的疏肝理氣解鬱方,有越鞠丸、六鬱湯、柴胡舒肝湯、丹梔逍遙散、甘麥大棗湯等;臨床以這些處方為基礎再依症增減藥味,患者只要遵照醫囑且按時服藥,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。但由於憂鬱症是一種慢性病,且容易反覆發作;因此,藥物治療之外,患者自我的心理建設、家人及社會的關懷與協助,才是根本治癒的關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mibaby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